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材料三中, 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各个器官构成的动态的有机整体,每个器官具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治疗时,不能只考惠人体本身,还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方水土节气等。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注重借鉴优秀的成果B.体现了整体性思维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蕴含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殷因于厦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般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カ而养足(供给充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爷爷)未死而有ニ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周)文王处丰,缟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劝化)西戎,送王(称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表示依附)者三十有六国;荆(楚)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国),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低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摘编自《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韩非子研究政治的角度与孔子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韩非子“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的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西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互相论战,但都游离于时代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避重就轻,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品格,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了有力的“第三种思路”,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代先进青年的心。材料最能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没有意义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选择
C.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需要重估D.西化自由主义回避了时代热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等一些君侯都不成体统,他们或者个性软弱、或者苍老不堪,尤其像齐景公、卫灵公则不走正道,对祭祀之礼不感兴趣,反而对军事法治感兴趣。据此判断,孔子所谓的“正道”是指为政者应
A.立场坚定B.年富力强C.重视礼制D.因势变法
7 . 孟子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韩非子说:“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
8 .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将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
C.中国的史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近代科学革命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既然科学家能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研究人文世界的学者或许也能发现人类历史和社会中的规律。与此认识具有历史关联的史实是
A.日心说和文艺复兴B.经典力学体系和启蒙运动
C.相对论和现代主义D.进化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5 世纪,意大利学者米朗多拉(1463-1494)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这一演说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B.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束缚
C.深受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D.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