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和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以及科学研究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其他国家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1-11-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艺术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忱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材料三   谭嗣同谴责那些自苦其身、以剥削农民为务的老财主,说他们“宁使粟红贯朽,珍异腐败,终不以分于人”。这种结果是愈俭则愈陋,民智不兴,物产凋敝(《仁学》)。认为兴办新式工商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日多,财富日丰,那种“人人俭而人人贫”的局面就结束了。严复《原富》按语:“今使一国之民,举孜孜于求富,即富矣,又不愿为享用之隆,则亦敝民而已。……是故理富之术,在一国之母财(积累)支费(消费),相酌剂为盈虚。”

——刘含若《中国古代消费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两人的消费观。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2021-09-12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了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的艺术由此兴起。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它重现了法国七月革命中关键时刻的场景。画中的主要人物自由女神(以革命女青年克拉拉·莱辛为原型)在硝烟中,一手高举着法兰西共和国三色国旗,一手拿着枪,号召人民奋勇前进。德拉克洛瓦通过对自由女神的描绘,寄托了自身对革命情感与英雄气概的向往,表现出了自由与人民的政治主题。在自由女神的身旁,是拿着武器的学生和工人以及市民,这些正是当时七月革命的队伍。在自由女神脚下,有一位青年工人,可以看出受了严重的伤,正在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仿佛期待着自由的到来。


——摘编自韩晓瑞《想象与现实的研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艺术特点形成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绘画作品的史学价值?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并指出“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它具有什么性质?
2021-06-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三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1-04-16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重庆卷)02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黄甫全《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表(2001年)   澳门培正中学课程计划(200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澳门在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方面与内地有哪些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对于经书的传习已经十分盛行,但经学尚未上升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到汉武帝时期,一方面,拥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满于因循无为的黄老之学,追求一种更加积极有为、干预现实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学派在经历秦与汉初的压抑状态中,潜心于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将儒家学说和表现上古文化精神的经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适合时代精神的新学术思想体系。

——摘编自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哲学史中,与思维和存在相当的是理气问题,与精神和物质相当的是心物问题。理气和心物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到宋代理学家才明确起来。宋代哲学有三大学派:张载哲学是气本论,程朱学派是理本论,陆九渊的心学(王守仁加以发展)是心本论。陆九渊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又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摘编自张岱年《宋代哲学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