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以理性的利剑刺向封建制度的心脏——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启蒙运动者不仅攻击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宣扬的中心也非常清楚,唯物主义成为启蒙思想的精髓,自然神论或无神论成为他们的最高信仰,科学及其运用成为行动的指南,自由、民主、博爱是他们政治的憧憬。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想,提倡“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和民主共和制。伏尔泰提倡理性和“理性王国”,主张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或开明君主制。恩格斯指出,启蒙运动“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了国人们的头脑”。它为法国大革命这次“壮丽的日出”拨开了迷雾,提供了理论武器,清理了场地,设计了蓝图。启蒙运动是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

——摘编自陈紫华《启蒙运动——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原因。
2023-01-08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几位宋儒的主张。

人物生卒时间著作主张
欧阳修10071072《系辞说》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驶?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由,而尽其理。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
吕陶10281104《春秋论》圣人之道,要在使天下之人皆可以知之,不为高说异论,以态后世。故五经之言大率简易明白,惟道所存。
苏轼10371101《中庸论》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则从而和之日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
尹炜10711142《和靖集》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摘编自《杨世文:易简功夫——宋儒的经学取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12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临床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李时珍前后花了26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有药物1892种,方剂110960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160幅。在编纂过程中,李时珍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学成就,并参考了800余种文献资料。同时,他还亲自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药物中,有347种是他通过自己的搜集增补的。书中更是订正了许多前人记述的错讹。可以说,《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集中国传统医药之大成。

——摘编自全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相关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与材料相关,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部著作,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发表了一部政治思想类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头便表达了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日内瓦是)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又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发展。
2022-08-17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中医人才培养方面获得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2-08-05更新 | 699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概况
1844年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
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其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颖《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指出其中一种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656次组卷 | 8卷引用:解密06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