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01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实为“救国之良药”

材料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亲眼目睹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存亡、强弱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于1904年写出了《物质救国论》,通过中西之得失的比较,康有为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救国之急药”,认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并明确提出“科学救国”的主张。

科技成就               

北斗导航
20207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北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规划》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中明确,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规划》指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3件增加至12件。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重逢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去作出贡献。因此,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康有为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08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3 . 教育是立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2022-07-06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0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魂的重要性

材料   1925年,鲁迅在《华盖集续篇》一文中说:“中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热血民魂

人物简介
张謇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
孙中山鸦片战争后,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族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欢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6,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1922年到1924年初,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鲁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简介
李时珍
1518- 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
1525- 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
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18更新 | 367次组卷 | 2卷引用:三轮冲刺卷01-【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7 . 近代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救国之路。

材料一

背景事件历史事件(现象)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1)为表格中所列出的历史事件(现象)确定一个主题,结合表格围绕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色歌谣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2)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走自己的路”。
2022-03-07更新 | 68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9 图片、地图、表格类非选择题-2022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余尝见其摹本,方广不满二尺,而山川、云物、车荤、人畜、草木、禽鸟无一不具。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叶梦得为北宋末南宋初南渡词人代表之一)

材料三   (李)思训,高宗时累转江都令:……开元六年(716年)卒,赠秦州都督,陪葬桥陵,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

——(后晋)刘昀《旧唐书·列传十·宗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皇幸蜀图》流传至今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二的矛盾之处,并据此谈谈你对史料使用的认识。
2022-05-24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解密16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生产与科技的发展,古希腊有识之士愈来愈认识到人本身的力量,认识到是人而不是神在主宰世界。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人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把人看作是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这无疑是对人的尊重。苏格拉底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结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加上了道德标准,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人文主义。

——整理自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材料二 如果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放在一起,那么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就经历了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近400年的发展。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对天主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然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在理论上扫清了障碍。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启蒙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认识。
2022-05-2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
10 . 鲁迅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魏源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甲午中日战争后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根据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角度,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话的理解。
2022-05-1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7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