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1 . 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还针对儿童编撰《小学》,汇集古书中有关纲常伦理之格言、故事。这些举措表明朱熹(     
A.力图挽救南宋统治危机B.深入探索儒学教育
C.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生活D.融合了儒佛道思想
2023-12-20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作家。她们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小说及文学评论均有成功的尝试。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大胆与男性作家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这折射出明清(     
A.理学思想受到冲击B.男女平等思想普及
C.推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D.女性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3 . 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4 . 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标题子目(节选)
第二节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第四节文人天地(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1)根据目录中的“标题”,宋朝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谁?在“文人天地”的“宋词”或“宋画”中任选一个方面写出两个具有不同风格的派别。
2023-10-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物理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近代中国某政治家提出:“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为此他发起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 . 陈平原先生在点评《三国演义》时指出,刘备行仁政的“公”的国策一直受到“义气”这一“私”的价值的挑战;作者罗贯中既提倡忠孝节义,又向往江湖义气般的君臣平等。这反映了该小说(     
A.劝诫教化功能突出B.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C.深受商品经济影响D.对程朱理学作出反思
2023-10-08更新 | 4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满足君主专制愿望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