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16世纪前后,欧洲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费替代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受到冲击和涤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文艺复兴的发生B.民族国家的形成
C.启蒙运动的兴起D.民主制度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反映了欧洲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对表中观点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中世纪以来

人们普遍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是地球的主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16—17世纪

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小小的卫星,在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地球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这就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显得渺小多了。
A.神学体系的崩溃B.科学革命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发生D.工业革命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的潮头,在屡次斗争失败之后,1924年,确定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A.认识到无产阶级斗争的必要B.接受了反帝的政治主张
C.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D.革命道路出现重大转折
5 . 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
6 . 民国初年学生崇拜的对象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崇拜的对象是哪位?”结果如下:

姓名孙文陈独秀蔡元培段祺瑞胡适梁启超吴佩孚
票数47317315345452927
姓名李大钊章太炎冯玉祥袁世凯康有为孔子庄周
票数2510753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看,学生崇拜的对象主要是(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将下列材料二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与其相关的事件相匹配。(在序号后面写字母)
①李大钊       A.颁布《临时约法》
②胡适          B.创办《青年杂志》
③孙文          C.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陈独秀       D.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⑤梁启超       E.制造“洪宪”帝制
⑥袁世凯       F.发表《变法通议》
(3)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显示的民国最初十余年间学生崇拜对象变化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文化(上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为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其他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7.0
文学艺术834114.9
史地810902024.0
社会科学133833725.5
自然科学109732021.0
应用科学33242610.5
杂录522477.1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改革思想深入发展
C.救亡图存探索路径发生重大变化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商品经济发展,儒学价值取向变化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
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D.佛教没有与时供进,实现理论创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主要外来新词来源
汉代到唐代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四”前后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XP、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相关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10 . 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021-02-03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6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5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非选择题)(统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