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021-02-03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6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5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非选择题)(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大多取自圣经中的人物或基督教的圣哲,十五世纪后,按民间喜好起名蔚然成风,如“戴安娜”、“朱莉亚”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人放弃基督教信仰B.人性觉醒冲击神权统治
C.宗教改革解放人们思想D.启蒙运动推动社会进步
3 .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4 . 大革命时期,仍旧穿着老式贵族服装的人会遭到嘲讽。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服饰不再是等级制度的鲜明外衣,而是法国人民政治立场的表现。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政治参与的强化B.经济基础的变革C.基础教育的发展D.理性精神的传播
5 . 18世纪,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有“文学陈列馆的书店”以及各种“阅读会所”。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
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9-06-08更新 | 11459次组卷 | 114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017-08-04更新 | 5145次组卷 | 66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