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2 .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D.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3 . 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
A.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B.提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反对专制,提倡“致良知”
5 . 汉武帝时期,国家扩大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这个时期,《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得以上达天听,对于统治者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表明乐府诗
A.较大制约了统治者的暴政
B.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渠道
C.其盛行助推了汉赋的繁荣
D.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6 .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2019-08-09更新 | 1811次组卷 | 74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2019-06-08更新 | 10560次组卷 | 9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9-06-08更新 | 11475次组卷 | 11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2019-01-30更新 | 1558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练习历史试题( 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