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 . 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推行县制
③什伍连坐制
④重农抑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强制要求鲜卑族贵族改汉姓,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这些举措
A.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地位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4 . 按周朝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很多国家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表明当时
A.税制变革尚未普及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D.统一趋势业已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797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2021-09-06更新 | 955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大同云冈石窟第一窟,有一尊维摩诘像,他头戴尖顶帽,具有典型的南比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在洛阳龙门石窟中,也有该题材的作品,但维摩诘像是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A.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B.佛教信徒主要来自少数民族
C.佛教逐步与儒学相融合D.佛教传播促进生活习俗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1-07-07更新 | 514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2020-11-25更新 | 763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普通高中2022-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材料 嘉庆、道光时期,清廷固守“入童为出”的原则。咸丰、同治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清朝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而常例收入的数量却非常有限,导致“量入为出”在实际操作层面已无可能,只能开始向“量出为入”转变。此间,清廷除加征田赋、盐课等旧赋,还开征厘金、洋税等新税种,推行捐输。厘金和洋关税在事实上超越田赋,成为这一时期清廷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清廷的财政收入规模,由咸丰初年4000万两增加到同治末年的7000余万两。清末,近代企业税也成为一个新型税种,主要指铁路、轮船、邮政、电报等企业创造的收入。晚清时期,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扩大税源,各种苛捐杂税名目迅逮增加。光绪前期的年财政收入为80000余万两,宣统三年的收入为2.97亿两,上升趋势明显。当然,清末的财政支出也加逮膨胀,“量入为出”难以为继,清廷只得放弃旧有的财政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将部分筹饷权下放各省督抚,地方财政体系得到发展。

——摘编自倪玉平《从“圣入为出”到“量出为入”:清代财政思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财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0-09-0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