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
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
2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A.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背景B.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C.王安石主持全面变法的背景D.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④“有事请殹(也),必以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主持了变法。其变法内容之一是“废井田,开阡陌”。时值孝公十二年,秦迁都于咸阳之际,曾将城市和农村进行重新划分,变成了四十一县(也有史料记载为三十一县),并垦荒田开阡陌。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互相纠察告发。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商鞅大力推动变法使他树敌无数。秦孝公死后,商鞅就立刻被抓入狱,最终死于车裂之刑。

——摘编自【日】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商春秋战国》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这个漫长的分裂时期之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了六国,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一统时代。……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尽可能地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秦汉历史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对商鞅本人和秦国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指出“守”“尉”“监御史”所仿效的中央政府的具体官职,举例说明秦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的整齐划一的工作,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措施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如下说法,对这些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传统与变革》作者费正清和赖肖尔他的一些改革是在经济和行政上向前迈出的步子,而其他的措施只是以前制度的恢复。王安石像汉代的王莽一样,宣称他的改革符合古代经籍的内容
《世界文明史》作者伯恩斯和拉尔夫王安石的利农主张成为近代各国政府推行某些措施的先声,他的总纲领接近一种“国家社会主义”
《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王安石所行的政事有一定功效,但引起的弊端极大。免役法利大于弊,裁汰冗兵确是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所置将兵未必精强等
A.王安石变法过于久远难以评价B.没有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
C.评价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D.文献与实物史料须相互印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A.太平天国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实物史料作为-手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历史。下图是“明定国是”诏书,它见证了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
2021-02-10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2019-12-06更新 | 767次组卷 | 2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政治制度在各国实现社会治理这一基本职能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华盛顿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17879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没有人触动奴隶制,人们知道如果废除奴隶制,很多州就不会承认联邦政府。所以,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他们向西方学习,以西方制度为参照系……维新派一方面开民智,造舆论,大肆宣扬变法的必要和合理……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康氏公然宣布历代所尊奉的“古文”经典,都是刘歆所编造的“伪经”。此论一出,实乃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动摇了正统派的根基。另一方面连续上书光绪皇帝,并争取到光绪皇帝下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颁布诏令。顽固守旧派宁愿对侵略者妥协投降,对变法维新派采取流血镇压的手段,谭嗣同也只有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来回应。

——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时代精神的精华价值》

材料三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进行第一次道路和制度设计的时期。在新民主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民族复兴进行了制度设计。在政治上,构建起党领导的多阶级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国体和政体制度,体现出制度上的巨大包容性;在经济上,构建起公有经济为主导的、包含多种经济成分在内的经济制度,体现出发展上的巨大包容性;文化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构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制度,体现出对“意义世界”创造的巨大包容性。

——摘编自任晓伟《延安时期在中共领导民族复兴百年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宪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诏令”颁布的时间,并请选择阐述:①维新派“开民智,造舆”的主要途径及其作用。②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从“以西方制度为参照系”的角度,指出变法失败之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制度选择。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阐述抗日根据地在设计政治制度时所体现的“巨大包容性”及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2-01-2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