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社会价值观念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2022-03-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调研联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有关我国户籍制度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强化再到改革的演变的历程。户籍制度内涵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异化。“为土地改户籍”、城市户籍含金量不减反增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成都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5次改革,改革力度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改革是采取先改内容再改形式,通过降低入户门槛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顺利实现了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域内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户籍本原功能,是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典范。

——徐茂《人口城镇化视野下的成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高宗中期以后,府兵制逐渐衰微,而边境又屡有战事,边境军、守捉、城、镇等大量增加,常驻戍军逾十万人。当时征战和镇防的兵员多来自募兵。募兵平时没有固定的建制和兵额,当需要时,由兵部依据诏敕,责成州县召募,组成部伍,调往指定地点,由行军镇防的将领指挥,担负征战或军镇戍防任务。募兵名义上是自愿投充,实际上是召募与强制结合,不是名副其实的召募制,而是征募制。此后,由于勋赏不行等原因,百姓往往不愿应募,强制征召增多。中宗、睿宗时变为普遍勒遣。募兵选取的原则是产殷多丁,人才骁勇,装备由州县负责,不足自备。服役其间,免除其本身的租庸调和杂徭,口粮由中央政府供给。服役往返中的给养由沿途州县供应。募兵的服役期限在开元以前一般二或三年,但实际上很难按规定执行,往往被延长,甚至有少年从军,白发方归者。

——摘编自曹大为等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募兵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募兵制的特点。
2021-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1970,美国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大致等于教育的开支。1992,超过教育加防务、监狱、农产品补贴的全部费用。不断上涨的医疗保险费用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大量流失、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影响了美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在近一个世纪中,几乎每位总统都提出过自己的方案。1993年克林顿总统公布了降低高昂医疗费用,让每一个正式的美国公民享受永久的医疗保险的医疗改革计划。其内容是重新组织医疗保健市场;医疗保险费将由雇主负担80%,员工负担20%。政府应对小企业主予以补助,并给失业者、穷人医疗帮助。其财政来目前联邦医疗费用支出节约下来的费用,以及对香烟征收罪恶税。方案刚一出台便引起全国热烈的讨论。学术界认为克林顿计划既要覆盖每个公民,又要降低费用,这很难做到。共和党将医疗改革方案作为攻击克林顿及其民主党的主要目标。克林顿的计划方案原本就非常繁琐复杂,经过专家、政客的轮番的讨论,再经过广告媒体的渲染和形象化的解释,美国民众非常不解,最终克林顿计划失败。

——摘编自荣霞《克林顿政府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医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克林顿医疗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1-07-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不断确立,西医影响逐渐扩大,中医生存危机接踵而至。民国元年,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订立的诸种教育法令,没有将中医列入教育内容。1916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主张中医应当“废医存药”。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显而易见,民国政府希望通过公共卫生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眼中合格的现代国家,而这无疑需要借助西方医学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在新的现代文明体系之下,作为一种专业之学的医学,其地位相较传统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伴随着日渐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的诸多士人,特别是医界人士,不甘心自身被废黜及中国文化的衰微,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以破解中医的生存危机,在科学化、专业化和国学化脉络中,努力实现中医现代化,构建现代中医知识体系。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以来中医的现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在近代得以继续生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范伸淹在《十事疏》中的十项改革主张提出后,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图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到次年五月,就不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新法终止。“庆历新政”至此昙花一现,刚推行了一年多就中途夭折了。

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辅臣条对”。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匆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然新政推行后,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芝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9 .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