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济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

一自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

二、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其照常行使。但不得增发,逐渐用中央钞票换回……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六、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稳定法币汇率。

材料二   法币改革后,中国摆脱了世界银价波动给国内经济造成的干扰,南京国民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当时中国经济的掌控。……国民政府在货币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被大大提升,也为日后大搞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在战争期间,朱元璋就多次下令在其控制的区域内“籍户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摘编自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作用。
2019-05-15更新 | 144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所以国家通过户藉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制农民中不断地分制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藉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对户藉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体制,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奖励农耕,抑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彰明法令,禁绝游说,禁毁《诗》《书》,打击儒家等。……在这众多的变法条文中,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变法的全过程,即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愚民众,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君书》云:“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此十者,必削亡”,“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法刑”,“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在《商君书》中,这种以“愚民”、“弱民”为手段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条文充斥全书。

——摘编自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中加强民众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71年日本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并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
1872年日本颁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
1873年日本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1881年内务省发布《劝农局处条倒》,提出“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
1883年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广欧式生活的场所
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亚洲第一个立完国家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仿制西式船炮
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
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同年,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
1875年建议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武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新设海军衙门;在天津建立陆军武备学堂

——以上材料均依据相关资料辑录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局的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