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政治派别或者“朋党”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这个集团并不像反对派污蔑的那样,为少数几个人的私利而结合起来的,即所谓的“结党营私”,而是站在地主阶级广泛利益的立场上,从官僚制度改革入手,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专制统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改革压缩了大官僚贵势阶层的政治特权,开阔了以中下地主阶级为主,包括部分上层农民在内的中间阶层的政治道路,因而对这部分人最有利。改革以强化国家机器为目标,但这个强化包含了加强对辽夏的防御能力,在这一点上是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改革在发挥对内镇压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抚绥德职能,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赋税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因而庆历新政也就具有积极的进步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仲淹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年,全国有1495个县普及初等教育,占比约为76%,城市基本实现普及初中教育。

19863月,国务院制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财务、基本建设、人员、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等自主权。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较本、专科学生达到206.6万人,比1978年增长1.4倍,1987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推动成人教育向多功能、多规格发展。到1988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本、专科生达到172.8万人,比1980年增长8.2倍。

——摘编自程中原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材料   自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一落千丈,而广大的中原地区亦陷入了深重的灾难,兵燹、天灾使得富庶的中原满目疮痍。这样的局面,激发了中唐士人改革积弊的雄心,从而产生了以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变革图强为中心的时代思潮,而多猜忌的德宗去世,比较关心民瘼的顺宗即位,就成为改革的一个契机,而永贞革新最终失败,主要乃在于二王刘柳辈之“躁进”,锐意革新,独得“大名”,打破了当时仕宦“循资渐进”之习俗,“超取显美”,因而官僚阶层采取了“不合作”态度。“会励精图治之顺宗病入膏肓,至易代之际,官僚大多明哲保身,首鼠两端,观望而已。及其败也,则力诋之,以示忠心、明哲于宪宗”,而宪宗为其地位之稳固,亦偏听偏信,甚至明知二王刘柳之冤而大加挞伐,以取得与整个官僚阶层的协调、统一。

——雷恩海《嗟尔既往宜为惩——从永贞革新看中国官僚政体的弊端》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贞革新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政策,以不同方式,先后接管中华邮政和外国企业在中国的邮电设施。各地政府对中华邮政的原有职工实行“原职、原薪、原组织”的原则,进行接管,同时收回英国在西藏地区所设邮局。19503月,经政务院批准,把报纸的发行,包括订销、分发、运输、投送交由邮局。19507月,政务院决定对邮政和电信企业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至195212月,各级邮政所把邮政和电信机构合并,实现了“邮电合一”。195310月,邮政部决定对那些由私人承办的邮政代办机构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整顿,以依靠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的力量作为过渡时期农村代办所的方向,城市中的代办所,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收回自办。

——摘编自叶美兰《中国邮政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体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仿汉制下诏开始进行科举考试。放榜时,录取进士一人及第。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圣宗前,“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圣宗更定法令,逐步缩小契丹和汉人量刑上的差别,并加进汉法中“十恶八议”等内容。为备水旱等灾,下令诸道设置义仓,丰年纳粟储积,以备荒年赈济贫乏。统和八年(990年)检括民田(丈量土地),十二年定均税法,因定税过高,十三年又下诏减轻括田租赋。还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辽史》载“然其践阼四十九年,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僭。”史称耶律隆绪为“辽朝盛主”。

——摘编自李桂芝《辽金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辽圣宗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辽圣宗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利用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战略的时机,以提供货款为交换条件,为其提供改革“处方”,从而给拉美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政府依靠私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大量引进外资,带动了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到1994年,除墨西哥国家铁路总局和墨西哥银行等11家企业继续由国家控制外,其余都已拍卖。墨西哥被树为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典范,1991年和1992年分别呈现10.6%和9.6%的超高经济增长。但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墨西哥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并不是因为它“忽视”了平等和公正问题,而是根本就把平等、公正排除在改革目标之外。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拉美国家对政府职能的调整是以建立“小政府、大市场”为目标的全面改革。1995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出现28个百分点的负增长,2001年后经济衰退达到创纪录的-11%,全国年均失业率高达18.3%,外债激增至近1500亿美元。改革后的拉美国家普遍陷入“拉美陷阱”。

——摘编自董伟《俄罗斯转轨和拉美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借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拉美国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美国家改革失败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8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工业体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苏联工业中指令性体制的翻版。决策过分集中,已被看作造成工业效率日益低下的一个原因。1978年之前,解决这一弊端的主要办法是把决策权下放到省甚至县一级。但是,这种指令性体制的基本特征却仍旧未动。1979年,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已开始了改革这种指令性体制的试验:允许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而在这之前每家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享有垄断;另外,他们还试图重新利用奖金来刺激工人和管理人员,而且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以从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1-09-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正税附加合计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3806.5494.54443.8850.6613.0011.70
“一五”时期8017.8933.21847.4585.7611.6010.60
“二五”时期6983.2833.32745.6687.6611.9010.70
196319655004.5374.02333.4240.607.56.70

材料二   2006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税占比例较高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国政府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2021-08-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 年1月由商部参照日本报纸法拟具草案,最后由载沣、张之洞、袁世凯等大臣详加修改,订成《大清报律》45条。因遭到国内外一些报刊的抵制,1910年,清廷重新修订颁布《大清报律》,修改后的报律基本上承袭了原律的法规,对新闻舆论的约束也有所放松。删去了“凡谕旨章奏,未经阁抄、官报公布者,报纸不得揭载”以及禁止刊登“诋毁宫廷之语”等条款。对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应具备之条件也有所放松,将原律"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改为“剥夺公权或现在停止公权者"不得办报。新订报律客观上适应了清末中国社会的民主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

——摘编自张力军《近代中国的两次新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新修报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修报律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