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8-9高二·湖南·期末
2 .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2016-12-13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5-2016学年吉林吉林五十五中高二3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北魏宣布实行三长制。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北魏政府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其核心工作是“定户籍”。此外,其工作还包括养食孤弱者、组织公共设施建设、基层治安和移风易俗等工作。北魏“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其施行后的户数比北魏前期增加了一倍,“于是海内安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三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三长制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范仲淹素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年轻时,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庆历新政的方案是对范仲淹以前主张的完善,共十个方面,其中作为重点并首先实施的有三项。改变升官晋级凭资历的陋习,突出能力政绩;针对中高级官僚利用滥进子弟造成“冗官”的弊端,严格限制恩荫规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考核。在当时党争的大背景下,范仲淹仍行朋党之为,造成改革阵营封闭。面对官僚集团的抵制和可能的“朋党”隐患,次年,宋仁宗罢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改革终止。王安石在改革中崭露头角。朱熹也认为改革体现的务实作风和理想信念是理学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医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增进民众健康的要求,受西学东渐和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医学界人士及知识精英在借鉴和学习外国医疗保障制度后,提出实施公医制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逐渐变革医疗卫生体制,确立了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疾病防治模式,疾病控制策略也开始由个体转向群体、由民间自发到政府组织转变。金宝善代表国民政府卫生署详细说明公医制度的医疗组织机构建设可以分中央、省、市县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中央有卫生署及卫生实验处两个机关。二是每省有卫生处,负有督促各县卫生院工作实行的责任,必要时还可以添加训练班的设置,以训练下层卫生工作人员。三是县市是医事建设的单位,每县分县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分所,设卫生员。卫生员专做急救、生死报告、卫生宣传、种痘等工作。公医制度加速了中国医疗制度由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过渡,但也存在公医制度设计未能很好满足社会现实医疗、防疫需求以及和民众观念契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摘编自史经霞《民国医疗制度变革的理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内容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7-11-28更新 | 27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7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

诸里正(乡里管理户籍者)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过杖一百,五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知情者,各同里正法。(不觉脱漏增减,无文簿者,官长为首;有文簿者,主典为首。佐职以下,节级连坐。)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剐籍、异财者,徒一年。

—《唐律》卷十二《户婚》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在人口户籍管理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