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有关我国户籍制度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强化再到改革的演变的历程。户籍制度内涵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异化。“为土地改户籍”、城市户籍含金量不减反增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成都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5次改革,改革力度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改革是采取先改内容再改形式,通过降低入户门槛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顺利实现了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域内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户籍本原功能,是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典范。

——徐茂《人口城镇化视野下的成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不断确立,西医影响逐渐扩大,中医生存危机接踵而至。民国元年,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订立的诸种教育法令,没有将中医列入教育内容。1916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主张中医应当“废医存药”。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显而易见,民国政府希望通过公共卫生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眼中合格的现代国家,而这无疑需要借助西方医学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在新的现代文明体系之下,作为一种专业之学的医学,其地位相较传统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伴随着日渐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的诸多士人,特别是医界人士,不甘心自身被废黜及中国文化的衰微,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以破解中医的生存危机,在科学化、专业化和国学化脉络中,努力实现中医现代化,构建现代中医知识体系。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以来中医的现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在近代得以继续生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为日文中的“蒸汽船”的谐音)

——日本民间歌谣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音qīn,比喻事业蒸蒸日上)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日本民间歌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所描述的事件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呈现“富强之势”的原因及其结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上林三官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

——摘编自夏日新《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7年末改革诏令发布之后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沙皇依靠高效的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且制定出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这表明历史积攒的隐性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既来自农奴制的思想危机和克里米亚战败后的政治危机,也来自于19世纪上半期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索洛维约夫说:“如果改革大业不是在专制皇权的主导下开始,那么反对派的实力将会强大得多,并会将改革完全倾覆。”在制定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二世发挥了主持者和平衡者的作用,并且成为最终的仲裁者。他促使贵族主动提出改革,在形式上保障了贵族对改革的参与权,使得改革没有变成贵族与沙皇的公开冲突。在最为关键的土地和赎买问题上,亚历山大二世表达了平衡地主与农民利益的公正立场。在政治斗争中,他对贵族和政府的方案都采取了模糊立场这就保证了贵族对沙皇的信心,同时转移了斗争的焦点。最终在沙皇的保护下,编纂委员会(改革的中心机构)的主要成果得到保留。

——摘编自张广翔等《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使得中国传统审判制度与现实社会的行进很不协调。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激化,民变不断,民众呼吁更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政府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他们的一切,以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学翻译著作进入了中国人的视域,使中国人从学识上认识到了西方审判制度的先进。清末新政期间,朝廷派出考察团队学习西方审判制度,出台了效法西方的实体法律,比如《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经过法部和大理院的争论和博弈,最终明确了独立审判制度不受任何机构的干涉。《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明确规定,法官审案务必根据证据进行断案,所有证据必须在法庭上检验辨别真伪;规定了所有审判务必公开进行。《大清法院编制法》中规定了判案中原告与被告均可以请律师辩护的原则。清末审判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审判机构最基础性的框架体系,推动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近代化发展。

——摘编自周海燕《清朝末期我国审判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北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委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 -1085),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考矣,不能为文也,伏愿座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体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巴。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投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据裴淑姬《论宋代的特奏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奏名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特奏名制度对宋代政治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况钟(1383-1443年),南昌靖安人。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苏州一府六县税粮总额约为全国实物收入的十分之一。农民无法承受,纷纷举家逃亡,税赋无法足额征收,暴力抗粮抗税时有发生。况钟多次上奏疏请求,官田比照民田起科。在明宣宗亲自过问,才获户部通过。这不仅改变了实行二百年的“田分官民”的制度,也是对朱元璋对抄没官田课以重税决定的否定。针对历年欠赋,如果都缴粮食,困难很多。况钟提出:以“金花银”或绢、布交纳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既补交了赋税,又减少了民役负担,也开辟了官方承认银子进入货币行列的先例。这些措施扭转了明初以来的江南地区经济萎靡不振的局面,使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陆咸《况钟治苏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况钟改革赋税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况钟改革赋税制度的意义。
2022-05-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中毕业班考前定位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