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讨论,有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有学者认为是“乡村”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畸形、后发、时断时续、缺乏动力;有学者认为是被耽误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与中国走向衰落、半殖民地、各种革命运动重叠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讨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且不得与材料中的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为了规范货币市场,弥补政府开支和军费不足,南朝萧梁政权于建国之初(502年)铸造“大样五铢”和“公式五铢女钱”两种新铜币并行流通,但实际上流通领域中“太平百钱”“对文钱”“丰货钱”等古币仍被广泛使用。结果,“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梁武帝喾通四年(523年),又发行铁钱,并禁止铜钱流通,造成了铁钱堆积如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临贺王(548-549年)、简文帝(550-551年)、豫章王(551年)在位期间,铜币和铁钱并用。梁末重新制作“二柱钱”和“鹅眼钱”。“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镕(熔)钱又间以锡铁”,货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怨沸腾,加速了萧梁政权的瓦解。

——摘编自薛平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1)根据材料,概括南朝萧梁货币的流通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梁政权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2-03-26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武宗(1307年—1311年在位)继位时,元帝国貌似强大安定、实则弊端丛生。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是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国家税赋“所入曾不及半,而去岁所支,钞至千万锭,粮三百万石”。对此,武宗实行薄从宽大”的方针,大范围地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同时推行考课,筹备郊祀;颁行“至大银钞”、“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许与历代纸钞铜钱混合使用,解决钱荒的同时平抑物价的过分波动。但新钞的发行冲击旧钞,出现物价飞涨。此外还扩大海运粮数量,提高盐引价格,增加赋税等。面对武宗的改革举措,监察御史张养浩在至大三年曾上《时政书》列举多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台纲太弱、四曰土木太盛、五曰号令太浮、六曰风俗太靡、七曰异端太横等。至大四年,武宗病逝,继位的仁宗全盘推翻了他的改革措施。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武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武宗改革被废止的原因。
2021-12-08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
A.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
C.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维新运动期间,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改良派,主张发展实业学堂,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校。”维新派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在于“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之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指,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1898,康有为奏请设立各省农务学堂,并请“开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质局、译农学之书,绘农学之图”。同年,清政府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认真举办”。于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堂;端方于京师专设农务中学堂等等。

——摘编自《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一一以清末实业学堂研究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忽必烈主持下的元初政治改革主要是附会汉法,以改革旧俗。他建国号曰大元,迁都于燕京。规定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军务,御史台掌监察;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关,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也有各自相应的机构。各级官员任免由朝廷掌握,以蒙古人为正、汉人为副,由蒙古长官掌实权。与此同时,废除造成地方割据倾向的汉族世侯制,但蒙古贵族的份地制仍然保留,仍可以享受份地上的经济利益,也可以任命监官。此外,元世祖还定奉秩、颁俸禄。于是,官有常职,位有常员,食有俸常,“一代之制始备”。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政治改革的影响。
2021-08-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16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清廷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但各方面反应并不热烈,两个月内竟没有一个地方督抚大臣复奏。4月,朝廷设立督办政务处、制定《开办规定》,再次表明了改革的决心和诚意。地方督抚中声望最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决定江、鄂联衔会奏。7月,二人提交了他们反复商议的会奏,即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江楚会奏得到朝廷批准,成为新政实际上的总方案,清末新政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方面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留学
政治改革改善用人行政政策,重用真才实学;清除吏治腐败;参照西法,改良司法;革除弊政
军事改革西法练兵;设武备学堂;制造新式军械
经济改革改良农业;发展工业;制定经济法规
附:为举办新政要“专筹巨款”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楚会奏”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江楚会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便以“和魂洋才”为口号学习欧美,建立适合日本国情的科学技术体系。明治政府和民间团体大批聘请欧美专家,这些专家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所、工厂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培养日本所缺乏的科技人才,建立日本空缺的科技部门,做出了重大贡献。明治政府还及时建立了大批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倡导技术自主,鼓励团队精神,有计划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明治政府不惜高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专利权,再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日本实际,并提高功效……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明迅速转入实用和批量生产阶段,许多科学家下海当企业家,把发明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20世纪初,日本在物理学、化学、工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政府科技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日本明治政府的科技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