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8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概括材料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四中的图3、图4,你能分别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2019-01-30更新 | 8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贵州省瓮安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
2019-01-30更新 | 7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义庄之制创始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范仲淹入仕之后禄赐有余,于庆历、皇祐年间(1041-1053年),于苏州吴、长洲两县,逐次购置田产千亩,设立义庄。范氏义庄对族人的赡给,1050年时都有详细的规矩,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套,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却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

义庄到南宋时期已成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制度,明清时期更为盛行。义庄设置普遍化之后,经常由族人共同合作设置,同时也考虑到过分的济助会造成族人的懒惰。如,清代葑门陆氏义庄的赡族规条中,更指出“男丁自十七岁至五十岁,理宜勤俭谋生,非鳏寡孤独老疾可比,本不在应给之例,其有势处贫人,尚安分者,不得不于常格外,暂为酌给”。南宋建阳麻沙刘氏义庄:“患苦乡闾、害及族党者,虽贫勿给;男婚越礼、女适非正者,虽贫勿助”范仲淹最初订立的义庄规矩,以周济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到熙宁六年(1073年)的续订规矩,才有于族人中选有学问品德者为教授,教导族中子弟,由义庄给予津贴。南宋以后的义庄,有不少与义学相结合,以义庄收入,延请师儒,教育族人,使族人不致因清寒而无法向学,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则给予路费。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2017-05-04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4 . 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化道路各具特色。
(1)下列①~④体现了几个国家某阶段工业化的主要特点,请参照示范,将序号代表的国家在下方《一带一路》中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
示范:德国⑤国家统一推动工业化进程
①初步建立了民族工业,但未实现民族独立
②回归传统,拒绝工业发展,排斥西方文明
③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工业化进程缓慢
④民族独立后,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发展工业

(2)围绕工业化的主题,从背景、措施和结果等三方面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社会转型的?
以下材料摘编自《我国国内工业总产值动态分析》《中国近代化历程》

材料一   《1952—200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的启动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启动阶段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阶段,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跨入了新阶段。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5%。其中,1967年至1976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增长到75.2%(1949年仅占17%)。20世纪末提前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两番。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快速稳定发展。


(3)有人以“改道与腾飞”来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选择“改道”或“腾飞”其中一个特征加以解读。
本题要求:题目完整,理解准确,解释清晰,史论结合。
题目:新中国             
理解准确

解释清晰

2020-08-0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6 . 刘天纯在《日奉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政府投资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去决策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荚,君相同决。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一,往往乘皇帝不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

8 .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
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在国家权力的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期有何变化?
(2)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哪里?
(3)在任用官员上,材料二的规定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
2016-12-12更新 | 3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配套测试:专题四《第三课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