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魏孝文帝起,历代均田制的实施,就是不普遍的、打折扣的。以唐代为例,尽管唐初均田令规定授予民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但各级官员利用特权大量占田,“公田”日少,再加上“丁口滋生”,政府并没有足额土地授予民众。唐代开元年间的户籍文书记载,有户主余善意应受田一顷六十一亩,实际只受二十八亩,但要交的租调却一点未减,需要“纳租二石(“一丁之租”)。民众苦困,“耕者日少,田有荒芜”,到武则天时,“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摘编自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等

材料二   明代前中期江南平原实行水稻一年一作制,一个无牛农户可种稻25亩上下,自明后期以来,水稻与春花轮作的“新一年二作制”逐渐推广。在这一新的耕作制度下,时人提出:“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一十亩”。在苏州、松江等江南蚕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妇女大多不下田劳动,所以农户耕田更要少一些。明后期以来江南“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普及表明这种经营规模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经营规模更佳。

——摘编自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在分析均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时所选取的视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以来“人耕十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角度对该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解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规模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30更新 | 28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解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我国城乡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费支出(单位:%)
消费支出种类
(部分)
1985年1997年2002年
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
衣着9.6514.566.7712.455.729.8
居住18.234.7914.428.5716.3610.35
家庭设备用品5.18.65.287.574.386.45
服务性消费8.7312.7916.3520.5624.1532.47
(注:服务性消费包括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
A.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B.农村发展速度大幅落后于城市
C.改革开放促进民众消费升级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
4 . 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B.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
C.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6 . 宋代话本中记载,王安石曾微服到江宁,遇到一老人在喂鸡,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老人说: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B.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
C.变法中存在一定的扰民现象D.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7 . 19世纪初,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思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B.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
C.青年军官反对沙皇专制统治D.政治民主化成为俄国社会呼声
8 . 秦国规定:凡斩敌国一个甲士首级的,就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同时拨给一名“庶子”作为劳动人手……除授田宅外,还可以享受封邑租税。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门第出身是授爵的唯一依据
C.奴隶斩得敌首不得赐爵D.军功可以改变社会政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某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晚期书院是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大多数书院的都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了翻译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军校等多种新型学堂,派出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还建议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了万木学堂等多所学堂,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此间清政府颁布诏令,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堂,在京师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外而其它改革措施被废除。1903年清政府颁布章程鼓励自费、公费留学,1904年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段,另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与此系统并行。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考试,另外由于新式学堂发展迅速,原来由礼部兼管的教育行政事务,改由新成立的学部管理(学部为中央政府十一部之一),后又设立劝学所为府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成为民国后各地教育局的前身。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