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37次组卷 | 9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属僚主要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来任命的。 583年,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实行改革,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同时规定,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通过这些措施,中央不仅牢牢控制了地方官任用之权,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员和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南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的设置十分混乱。隋文帝杨坚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销境内500多个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招班)
3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0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
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
2022-03-05更新 | 699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强制要求鲜卑族贵族改汉姓,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这些举措
A.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地位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7 . 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材料描述的朝代
A.发生了孝文帝改革B.出现了王安石变法
C.开凿了京杭大运河D.创立了行省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几代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十分重视制度与法律的创制。朝廷召集大批名臣、学者总结前代法律经验和教训,结合唐朝实际,进行了几次规模宏大的立法活动,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庞大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的立法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立法的积极作用。
9 . 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以下推论合理的是,王安石变法
①面临阻力   ②与商鞅变法具有相似之处   ③遭到天下人的普遍反对   ④取得了富强的效果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于孝文帝改革说法正确的有
①4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全部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④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