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2022-06-23更新 | 4105次组卷 | 3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初期,晚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洋务教育也随之兴起。1866年奕䜣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年在二十以外者……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愿入馆学习者……一体与考。”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在1887年,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

—摘编自李璐《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2022-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一些学者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美国人亨利·乔治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用税收手段打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19世纪后期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影响力大增,两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开始了财税制度竞相改革的年代。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以来,英国税收长期以间接税为主,如货物消费税、关税和印花税等,其长期征收加重了普通劳动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逐渐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征收遗产税、继承税等。1853年,英国把对土地和实际财富的遗赠正式纳入征税对象,此后遗产税税率不断提高,1894年为8%20世纪初提高到至15%。财税改革使英国的年度平均税收不断增加,1851-1856年为5440万镑,1890-1899年则超过了一亿镑。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山汗(元武宗,1281~1311年)对严重的财政危机的反应,不是根据他的下属官员的不断建议采取缩减开支和裁减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个鲁莽的尝试:重建尚书省以增加税收。虽然中书省还应处理政府的主要事务,而尚书省只应负责与财政改革有关的各项政策、但是新建的尚书省很快就剥夺了中书省理财、用人和司法等最重要的权力,并被赋予更大范围的决定权。所有的行中书省都改名为行尚书省,尚书省的触角通过它们直达全国各地。总的说来,尚书省及其设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早在忽必烈朝建立尚书省的尝试开始,已充分证明了这是不得人心的举动,并留下了高压和盘剥的公众印象。无论如何,此项改革并没有机会展现结果,因为它仅仅实行了16个月。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山汗设置尚书省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山汗设置尚书省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朝中叶开始,官吏制度腐朽不堪,空谈政治流毒甚广,整个文官系统走向瘫痪的边缘。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上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推行“考成法”。张居正在奏章中提出,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薄,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薄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依据考核的结果时官员进行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监督的机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官场从怠惰成风到战战兢兢,万历时期被罢黜的各级官吏两千余人,比明初多四十余倍。张居正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以致身后遭受攻击,“考成法”终被废止。

——摘编自赵鹏《张居正的考成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鲜卑拓跋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脱离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还不长,封建化程度不高。对此,冯太后当政后积极进行改革。486年,冯太后采纳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487年,冯太后对过去的律令旧文作了全面的修订,尤其对刑罚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主要有加重惩罚不孝罪,删除门房之诛一类繁酷规定,认为这有违于《周礼》“父子异罪”精神,同时清除了部分极其野蛮残酷的条文。但是,对于政治犯罪始终从重打击,“太和初,怀州人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文明皇太后欲尽诛一城人”。

——摘编自杨月君《冯太后与社会治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冯太后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冯太后政治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2020-05-17更新 | 549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开中制是明初的一项盐政制度,即国家利用手中的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将粮食从内地运到官方指定的边远地区以换取盐引。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增加了商人支兑盐引的难度。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使盐课受损缺额。许多商人不愿“报中”(以输票凭证申报配领盐引),边境的粮食得不到充足供应。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商人可以缴纳数倍的银两至银运司,向政府换取盐引,由太仓统一向边境运输粮食。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牌,徽州盐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变。

——摘编自李幸《破旧与立新:叶淇变法话难背后的明代盐业经济》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叶淇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叶淇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摘编自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2018-08-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