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摘自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由于人口的膨胀,清朝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常平仓是清代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官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籴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次进行全国性的清仓查库。此外,还有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创建的社仓、义仓,分布于广大乡村和市镇。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撒切尔夫人开始治疗“英国病”,并对“福利国家”制度操起了“手术刀”。地认为长期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对于英国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她通过对福利机构的大规模私有化,通过出售医院、住房、学校等来弥补财政赤字,并实行第三方购买,从而更多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社会养老融资方面的作用。但改革中完全忽视了社会福利本身公平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摘编自童素娟、瞿雅峰《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农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

各类学堂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小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日渐颓废。20世纪初,中国新式知识精英积极倡言发展医疗卫生,其中俞廉三在奏设医学堂时指出:“医术一门为人生性命所关,中国医学最精,以向未专立学科,渐致失传。”1905年,民政部成立后,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并对医疗卫生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划并建立了多种新式医院,各地相继创办了一批官办医学校,同时还颁布了《预防时疫清洁规则》《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等相关的专门法规。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各地举办了清洁卫生、学校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并倡导进行医学研究。由于整体观念与制度的落后以及受制于人才和财力,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只能是中国近代医疗卫生政策的发端,只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传斌《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医疗卫生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开皇三年,隋文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取消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地方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在地方另设由中央吏部统一任免和考课的品官;将原属都督僚属的长史、司马任命为州府的主要属官。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尚基于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在尊尚周礼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主张国家治理“与时变,与俗化”。他既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做好表率作用,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他还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利用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的地理便利,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与列国通商,所产衣履冠带供应天下,鱼盐运销海内。《史记·管晏列传》评价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据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齐管仲治国,士、农、工、商均“群萃而州处”,以便子承父业,取得了成功,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汉末大乱之后,如果照搬汉代征兵制,继续以小农户为主体组织国家军队,势必对自耕农经济的恢复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魏晋时主张效法管子治国者不乏其人。东汉田庄农民和豪强地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汉末军阀多系豪强地主出身,曹操由一个普通军阀上升为国家统治者。曹魏国家军队也是由私兵升格而成。由此,曹魏以世兵制为主要集兵方式,其主要含义,一是兵民分离,二是兵家终生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形成一个以当兵为世业的职业兵阶层。此外,曹魏政权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严加控制,并按“保质”制度的惯例,担负起赡养兵士家庭的义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魏世兵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魏世兵制的影响。
2021-04-29更新 | 36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卷03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

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