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撒切尔夫人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在此之前,英国长期经济低迷、缓慢增长,福利国家的弊病已经暴露无遗,“英国病”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处境。在社会养老领域,撒切尔夫人着力用“选择型”代替“普遍型”,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并推行个人主义福利观,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提高了基本养老享受资格的门槛,同时还降低了发放标准。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中,强调国家基本养老金只能提供最低限额的生活费用,对于不足50岁的男性和45岁以下的女性降低发放标准,总额仅相当于在职平均水平的20%。1988年政府对养老金进一步改革,强制所有企业推行职业养老金,并推行个人养老金。但是撒切尔夫人在改革中完全忽视社会福利本身公正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也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也间接导致其执政生涯的结束。

——摘编自童素娟《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社会养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撒切尔夫人社会养老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09年,威廉姆·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的组织原则是:“寂寞与自由成为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多年,对新人文主义的洪堡式大学推崇备至。1917年,蔡元培担任危难之中的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以求学术为天职;二是广延“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三是突出文、理二科;四是确立学术自由原则;五是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任学生自由择课择师;六是改革讲义制度,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研究;七是倡立学生自治会;八是实行“教授治校”;九是开男女同校之先河。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变成了一所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其办学模式和思想迅速为其他大学所效法,影响很快波及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界。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蔡元培教育改革的因素。
2023-02-12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的语言学家提出汉字必须改革,他们主张大胆引进各种注音符号系统,以简便汉字的读、识、写。闽南方言有上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为音韵学家所关注,福建切音字运动在闽南率先兴起,1892年,福建同安人卢赣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揭开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序幕。书中所述的切音字方案以闽南地区传教士为翻译《圣经》创制的十五音字母为基础,依据厦门腔制成一套五十五个罗马字式的字母,主张“以一腔为主脑”来统合各省语言文字。他将此方案定名为“第一快切音新字”,希此“省费十余年之光阴”用于专攻种种实学,“不患国不富强”。尽管该方案不为清政府所肯定和推广,但在卢赣章之后,近代国语统一观念成为共识,向着西方拼音文字方向改革的切音字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清末国语运动的先声。

——摘编自王曦《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切音运动率先在福建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卢赣章的切音字方案进行简要评价。
2023-02-02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七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幕府统治后期,日本对外航线被欧美列强迅速抢夺,日本对外贸易失去自主性。1868年由明治天皇率领一众雄藩联合推翻了德川幕府200余年的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新政府成立伊始,便着手发展海运业。一开始,政府所组建的海运公司发展缓慢。不久后,政府扶植的三菱成为了独霸日本海运业的海运巨头。政府依托三菱公司逐渐深入对北海道地区的开发。因此日本逐步打下了良好的海运基础,使得日本的出口不再受制于英美等国家。随着三菱的强大,三菱也相继建立了海上保险公司和商船学校。但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增长,日本开始强化对于其扶植的海运企业的军事管控,要求三菱的船只政府可以无条件使用。

——摘编自陶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海运业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海运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海运业发展的作用。
2022-11-2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福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充满改革风雨的社会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与千万世,尤奠基与此书”;

二是宋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引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梁启超的《王荆公》初次印行,后约有十种版本行世,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在国民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形成的高潮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南宋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通过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2-11-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会考)试题
22-23高三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武宗时期,朝政极度混乱,引起了明代社会严重危机,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重用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张璁把百官的次序排列为内阁→九卿→鉴司→守令,并明确了各自的权责;张璁深感科举之弊,要求考试文风“务要平实尔雅”,派遣京官主考各地乡试;倡行“三途并用”,强调用官不只是进士还有举人和贡生也要提拔使用,推行“内官外放”把京官调到地方锻炼。为了整治宦官、外戚鱼肉百姓,在全国清查贪污舞弊,至嘉靖九年,已查勘京畿勋戚庄田计5.7万余顷,其中2.6万余顷返还给业主,至嘉靖十年,浙江、两广、山西、四川等处的镇守太监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与此同时,他还对赋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把田赋和徭役合起来,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璁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变法的延续和深化。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璁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璁变法的影响。
2022-10-1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福建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一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影响,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请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3)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在哪个国家变法?目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农业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也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但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在农业中的运用,把中国传统农业抛在了后边。有识之士不断反思中国传统经验型农业的内在缺陷,梁启超曾分析,中国传统观念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严重脱离。甲午战后,人们似乎达成了“振兴农工,实富强之本”的共识。在维新派的呼吁下,百日维新期间农业改革的诏书措施主要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我国的农业;建立农业行政机构,专督农业生产;引进西方农学,发展农学教育,设立农务学堂,编印外国农书;民间要“广开农会”,以利推广农业技术。上述措施并未因戊戌政变而中断,而是在地方督抚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深化执行。戊戌变法时期的农业改革,使我国传统农业不论在技术体系上还是农学体系、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摘编自张守权《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改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