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对士人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透露了经世致用的意识
2023-10-23更新 | 61次组卷 | 4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A.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B.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C.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金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2022-12-13更新 | 19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0年广东湛江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资本主义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2022-05-29更新 | 499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2022-05-12更新 | 13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2-2013学年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农奴制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022-03-21更新 | 628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0—2011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B.使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
C.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D.解决了北宋的内忧外患
2022-03-09更新 | 679次组卷 | 20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 王安石 变法的历史作用 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021-12-27更新 | 1219次组卷 | 7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021-10-27更新 | 11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10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