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
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
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
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2022-04-26更新 | 990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8-12-22更新 | 39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传》

材料二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三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入朝,累转左补阙。……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野佥载》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公孙弘“为博士”、傅畅“至于上品”和崔湜 “入朝”的原因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二到材料三选官制度的变化在当时有何意义?
2022-02-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萦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侠兴起于战国。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驰鹜于阁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如出身游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结地方官,帮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团,出入乡里,“人皆避之”。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郭解也被迁徙,后因牵涉杀人被处死。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现游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历任高官。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如朱云拜师学习《易》《论语》,因精通儒学而被任为博士,担任县令,后隐居乡里,教授学生。西汉中期以后,仍有游侠存在,但“虽为侠而恂怕(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

——据《史记》《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游侠转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游侠转变的原因。
7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突展、吐谷浑、党项、嘉良夷、附国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代"纲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成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于闻乐、高昌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民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隋唐时期,佛教在新疆地区鼎盛。同期袄教流行于新疆各地。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

材料二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电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视觎,清延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电重兵于边缝,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电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断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案为饮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消灭了阿古柏政权。1881年清延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1884年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蔚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相比,清朝对新疆地区治理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你认同吗?为什么?
10 . 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