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 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 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再说到(汉代)选举制度,至少他们已懂得政府用人该有一客观标准,不能全凭在上者之私心好恶。至少他们已懂得该项标准,不该是血统的亲琉,不该是势 力的大小。亲的、贵的、强的、富的,都不够此项标准,而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而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这也 不能不说是在当时已算合理化,已算开明与进步的了。
——摘编自钱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所有的行政官员,除军事基金司库官、观剧基金管理官以及水井监督官外,都由抽签任用;这三个官吏则用举手选举,他们的任期从一次泛典娜节到下一次,所有军事官吏也用举手选举。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并概括该制度中“开明与进步”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代与古代雅典民主制时期的选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古代中外选举制度?
2016-11-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如东高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阐明人力资源控制对古代中国集权强化的重大影响,引用了如下公式: 集权强化=人力资源控制x(机构完备+政策调整+君王修为),这一公式表明,有效控制社会的人力资源,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与稳固有特殊意义。
——摘编自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
运用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公式中人力资源对古代中国集权的强化与稳固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三   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制与中国古代的监督机制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7-04-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为宋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定下“崇文抑武”的国策,因此在武力上相对薄弱,在国力上并不及汉唐。但在文化上,让大量文臣儒士担任重要官职,这些文臣重视君臣伦理,提倡典章制度,在参与政治管理的同时,更热衷于发展文化……对促进和推动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宋代儒学转型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儒家之于启蒙,既不是逆着走,即不是从根本上动摇启蒙的权威,也不是推着走,即不是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顺着启蒙的思路往前推进,而是挽着走,即企图通过发挥更新了的文化的作用而成就启蒙的事业。这一点也决定了,企图以文化更新主义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新儒家,对于启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既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也不可能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企图以文化更新主义来转化传统的新儒家也因为一开始就站在了启蒙的立场上从而很难成为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大而言之,在倡道德以补民主之不足与倡哲学以补科学之不足这两个方面,新儒家的思想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摘编自[日本]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否同意“宋代儒学转型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2016-05-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卷(三)历史卷
6 . “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7 .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8 .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表现。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016-11-27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苏南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分封制较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有何不同。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10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2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