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监元年(502年),南朝梁武帝设置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台主,“掌督司百僚”。御史中丞除行使在官府机构的监察权力外,在民间的监察权力也得到了朝廷正式承认。御史中丞不仅有专道而行的政治殊遇,路逢尚书丞郎时也不再行“止车版揖”之礼。其主要属官除治书侍御史二人外,又增置侍御史九人,分理诺曹事务,并纠察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同时,梁武帝还授权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风闻奏事”(只凭传闻就可上疏进谏、弹劾)的权力,此制为隋唐以后各朝相袭。但御史官员在行使职权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门阀士族的政治利益,极容易得罪当朝权责。

——摘编自熊伟《南北朝御史台机构职官设置与职权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时期提高御史中丞地位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建设。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早在秦朝统一前后,中国便出现了科层制政府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择优录用的科层选拔体制。帝制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建立其间历经数番朝代更替,但一个相似的帝国政体却得以绵久不绝。帝制中国开疆拓土,特别是在北方影响的扩展,常常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土之后自身汉化的结果。大部分时间里,军队由文官控制,除非内战乱世,武将一般没有干涉政事的能力。超验宗教未曾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而政府又对各种信仰抱有较高的宽容态度。商人阶级在帝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即使在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臻至顶峰的北宋时期,亦是如此。

——摘编自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4-16更新 | 31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分阶段,可将春秋时期的分封制作为第一阶段,即所谓的封建制社会。接下来,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官僚帝制:“化家为国”。在此之前,各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君主国,“化家为国”之后,维护社会政治秩序成为整个大一统国家的目标之一。汉唐是官僚帝制成型时期,汉代建立了官僚体系,唐代进一步完善。北宋和汉唐又不太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君臣共治,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台谏之风盛行。南宋时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走向封闭,并最终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明清时期是我们国家政治的倒退时期。明代废相,开始抑制士大夫,搞专制;清朝完全是一种黑暗政治,和汉唐做法刚好相反,是“化国为家”,又全面倒退回了专制。

——摘编自姚洋《化家为国,是中国伟大的制度创新》


材料中有关古代政治特征提出了诸多观点,选择其中的观点加以阐述。(可选择任意一点或整体,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成和吐蕃连年东渐的危机,使唐王朝急需建立一支强大可靠的中央武装。神策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的一支边防军队。安史之乱期间,神策军随鱼朝恩入长安护卫代宗,从此成为禁军。经过财政改革后的唐王朝给予神策军优厚的待遇,并采取收编和招募等方式扩大神策军的编制,发展神策军的武装力量。神策军迅速壮大,德宗时已增至十五万人,进入全盛时期。神策军的建立和发展,使唐王朝掌握了一支可靠的中央武装。神策军虽然在兵力配置上尚不足以与藩镇总体相抗衡,但是相对于藩镇个体而言则又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正是藩镇不能取代唐中央政府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这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神策军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建立神策军发展的影响。
7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过秦论中篇》

材料二   




        图: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秦汉、魏晋、明清朝代为例,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15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

北方人数南方人数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西汉东汉北宋南宋
陕西227326163680江苏2313929749241
直隶21282232127128浙江2143484136258
山西10161821411756安徽324215338199
河南3917021932437123江西1278183204
山东6157971561393湖南022121227
甘肃101753192323湖北71129191476
奉天003000四川42612937157
内蒙310000其他03610098179
总计1663621038915103503总计40952035395011241

注:其他包含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

------摘编整理自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


提取表4中历史人物空间分布信息,指出其分布特征,并加以阐释。
2022-04-03更新 | 443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罗马帝国建立以前,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

——摘编自《秦朝驿站的建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修建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历史上修筑国家道路所应具备的条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

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个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例子,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