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传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
3 . 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356000.036%
公元120064500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唐代的谏议制度较为完善,谏议形式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论其冤,请求尽快抓获凶手以雪其冤。但白居易此举触犯了“非谏职,不当先谏宜言事”的条令,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唐代的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唐代谏官所用的谏纸是专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浅谈谏议制度》

材料二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是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诗谏”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汉至南朝,仅在个别民族地区设置过都护,且为“加官”(兼任官职),而都护的职责也仅是“督察”民族地方政权的“动静”,或“专征讨之事”,不直接干预当地民政。至唐代,随着领土的拓展,内附民族的增多,在周边民族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据近人查证,有八个都护府。都护不再是“加官”,而是朝廷高品正员命官。都护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从人事、民政、赋役、军事、司法等方面均有官员掌管。

——摘编自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


(1)举例说明汉代设置都护的史事,据材料归纳汉唐都护府的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唐代都护府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举例说明明朝与清朝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相同举措,并总结这些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07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