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为什么说“行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0-08-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
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 .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4 . 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
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
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16-06-0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一)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16年1月5日,在传言张献忠“江口沉银”区域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除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后形成证据链证实了张献忠在当地“千般沉银”的民间传说。对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传说开展历史研究
B.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
C.民间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
D.民间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7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016-11-21更新 | 334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回头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政治“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的具体表现,并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制度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良好的制度设计留给我们的启示。
2019-08-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10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8次组卷 | 9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