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1-03-29更新 | 1213次组卷 | 27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2021-01-09更新 | 4876次组卷 | 2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1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2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科举制

科举制被西方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千年科举探幽》,下面材料均出自《千年科举探幽》解说词。

材料一 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持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材料二 1793年玛嘎尔尼作为第一个英国使节访问中国时,在他列出的一长串考察清单中就包含有中国的科举制。随后不久,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很多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贡献。

材料三 2006年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在夕日皇宫的勤政殿前,几百人身着朝鲜民族服装,再现了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今天的韩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纪念活动,来表达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尊重和反思。


问题:
(1)隋唐科举制创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 和韩国人“对科举制度的尊重”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2020-05-13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国已经置县。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而秦国置郡,还仅见于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发展,促使了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早在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以什伍为制重编户籍,以军功定尊卑爵秩等等措施,就是要铲除旧的血缘关系。汉代的异姓与同姓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至汉武帝时代,诸侯王割据势力被铲除,君主专制制度才真正得以巩固。秦汉皇朝控制地方的措施,主要为掌握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不过,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和长史辅佐郡守,郡尉主管武事,各类行政部门均有主管官员,为列曹等。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长),县的各类部门也设立主管官员,郡守、县令(长)分别主持郡、县之政务,郡辖县、县辖乡、里等基层组织。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秦汉的官僚机构犹如一座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国家大权的皇帝。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罗马行省制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仍有过多次重大改革,管理体制更趋于完善。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以及罗马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和服兵役权三者的结合,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经过从奥古斯都至戴克里先(公元285年至305年)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罗马政体才由元首制过渡到君主专制。罗马帝国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行省总督不再握有军权,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在戴克里先时代,包括行省总督在内的所有高级行政长官的任命以及军团长官的任命都是由君主亲自签署的。但是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的管理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机独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二是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对城市事务干预也越来越多,城市自治的性质逐渐消失。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存在差异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为了便于统治,秦统治者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历朝大多如此。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贫民出身的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

材料三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播出后,掀起了一股研究张居正的热潮:张居正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百度百科》

材料四   和珅曾兼任多职,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等,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巩固统治分别建立或完善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9 . 阅读下列有关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姨”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中的“封建子弟之制”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材料二: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今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柏杨《中国人史纲》

(2)“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的伟大君王的赞美称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说明秦王嬴政被称为“大帝”的原因。

10 . 在古代中国,有些称呼具有深层次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地,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