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 “Tanner 演讲”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2021-11-16更新 | 563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结论不能重复材中的观点,论述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的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二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二是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如何认识钱穆关于中国制度史研究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1-10-1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致仕年龄“诸职事官七十听致……年虽少形容亵老者,亦听致仕”“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致仕手续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中省奏闻”
致仕仪式“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致仕待遇政治上,贞观二年(628)九月诏:“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精英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摘编自郑从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中国皇朝的统治是发展得最彻底、最巧妙的官僚体制:在一个人出名之后,派他兼管多职。使他哪个职务都不能完全主持,同时也派许多人去完成同一项任务,使谁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这有点像几十个合伙人组成合伙事业,共负无限责任一样。除此之外,上面还有"都察院。都察院里选用了56名以忠直著称的御史,分驻在各省的15个道,负责不断向皇帝上奏有关朝廷与人民利益的一切事务。清初诸帝甚至还发明了一种亲展型的绝密宫廷奏折”.钦差以此向皇帝呈送秘密报告.该报告只能由皇帝亲自拆阅,阅后的批示也只送交递呈者本人。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和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旧中国皇朗的统治是发展得最彻底、最巧妙的官僚体制“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梁启超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东汉隋唐
高层政区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州、道州、府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图片反映了古今中外的“墙”,谈谈你对“墙文化”的认识。(可以选择一幅或多幅图片加以分析,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