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1 . 《礼记·乐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说明“乐”的主要功能是
A.维护家庭纲常伦理B.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强化宗族血缘认同D.塑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2 . 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息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3 .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该材料反映了周代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井田制D.皇帝制度
4 . 唐代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5 . 商朝后期,商王“兄终弟及”者占比42%,“父死子继”者占比58%。西周时期改变了这一状况,是因为西周实行了
A.封建制B.井田制C.礼乐制D.嫡长子继承制
6 . 《左传》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79年)载,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部田,周王不能直接命令郤至,只能“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通过晋侯来解决争端;在解决争端过程中,郤至竟公然对周王使者刘康公、单襄公振振有词地说:“温,吾故也,故不敢失。”最后,还是由“晋侯使郤至勿敢争”。这反映出当时
A.家国体制得到巩固B.诸侯僭用礼乐较为普遍
C.天子权威受到冲击D.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7 . 下图是 2019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春秋曾侯宝夫人墓的编钟,上有“余(曾侯宝)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的铭文,曾国最初“左右文武”(辅佐周王室),后来则“左右楚王”(臣服于楚国)。曾国“左右楚王”的史实反映出   
A.最初分封范围仅限于王族B.诸侯有权在领地继续分封
C.诸侯国联盟以反对周王室D.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0-07-09更新 | 11443次组卷 | 6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2届高三保温卷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
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
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
2020-07-03更新 | 495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