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2019-03-12更新 | 3126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实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分封制相比“郡县之制”的进步性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历史意义。
3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宗法破坏,贵族内讧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2018-11-01更新 | 193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
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
5 .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发现甲骨文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2018-01-18更新 | 554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分封者,就是周人的一个或数个血缘氏族部落,集体向新的土地迁居。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周公东征讨伐的对象之一,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

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而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以往的国都都是因氏族的自然聚落而形成的,偏重于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的概念。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鲁侯伯禽受封建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在不断强大以后,加大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到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各海外行省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从而形成了万民法。

——摘编自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罗马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周朝和罗马对国家的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1-05-08更新 | 391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有利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使土地、政权和血缘有效结合D.扩大了国家的疆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
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
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9 . 在我国民间,一贯重视建祠堂、修族谱,以缅怀先人、维系宗脉,提倡尊祖敬宗,以励孝悌的伦理价值。这种现象(   
A.体现了宗教迷信色彩B.有利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C.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D.容易导致家族内部的矛盾
10 . 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中第一小组研究“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下面是第一小组四位同学搜集到的史料:
材料一“齐宣王褒儒尊学;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论儒》
材料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公羊传?僖公四年》
材料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史记》
材料四“古者,庶人之乘者,马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轭,止则就犁。”
——《盐铁论.散不足篇》
以下是该小组同学对上述史料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儒学能够从鲁到齐,与齐国国王的重视有关
B.当时的诸侯国总称为中国,齐国是中国的领袖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当时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D.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了牛耕,还出现了马耕
2018-0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