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到“士大夫”转变

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科举取士

——国之大事

宋·苏撤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

(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

2018-04-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蠡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来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的新体制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1)指出材料一中“侯王”的成因。基于材料中的分析,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年的地方治理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归纳材料对这一体制的评价。

2018-01-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2017-11-21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他说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三 在各省内,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郡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另一方面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此外朝廷的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王分封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封制多周王朝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权力行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2016-08-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八中高二下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5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总体趋势是不断完善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概括材料一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归纳李斯的理由。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汉初期在地方的政治制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015-11-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江门一中高一上期10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夏商周时期,卜筮影响国政。卜是通过灼烧龟甲或兽骨,根据裂痕来判断祸福;筮则是通过数字的推演并结合相应的生活经验,把物候、农时等归纳进去,以趋吉避凶。殷商时,龟卜地位重于筮占,西周时,占筮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一变化反映出周朝(     
A.摒弃天命观念B.执政理念蕴含理性
C.崇尚儒家思想D.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7 . 学术界对殷商时期继承制度总结归纳为一类:即“弟及为主”、“子继与弟及并用”、"子继为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血缘分封尚未形成B.兄终弟及现象普遍
C.嫡子继承或已存在D.王权神权相结合
2021-12-02更新 | 461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四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材料五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1)根据材料指出,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哪一种政治制度?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1-10-1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西周以来的统治者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材料四   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说说此制度的推行对秦朝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汉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引发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四,归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些制度?各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示例完成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

(3)从上述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2020-11-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