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嫡长子权力日益衰落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解体
2 . 据《史记)》载“(西周)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伐楚战败)不返,卒(死)于江上。其卒不赴告(通知诸侯),讳之也。”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A.诺侯应该服从周天子
B.宗法与分封互为表里
C.天子权力有衰落趋势
D.社会已发生重大变革
2018-02-10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一中、应城一中等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称为"国”,故有“执玉帛万国”之称。西周初年,天子建国,诸侯主家,“国”“家”始全称为一,诸侯自称为“国”,天子自称为“邦”。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王,其封邑也称为国。经过文、景两帝削藩,至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国已经改并为郡县系列,诸侯王只食其赋而不准治事,治理事务改归中央直接任命的国相负责。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宗室封王制度。除少数朝代的封国有过相对的自治权之外,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军政事务,概由朝廷派遣的官员进行管理,实际上是纳入地方行政序列。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一级政区是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与都省为表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全国设中书省1个,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设行省11个,主要长官为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主要由中央朝廷的大臣兼衔),统领一省之军政事务。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仍采取省制。据史籍记载,明代有省15个,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由15省增至23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初年与西汉初年分封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4 . 据统计,殷墟卜辞中殷人祭祀祖先最为频繁,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祈求祖先赐福后人。到了周代,祖先崇拜逐渐减少,对没有感情色彩、代表公正与秩序的天和上帝的祭祀则日益频繁。这一变化体现了(     
A.周代政治神权色彩的消除B.周代的社会秩序趋于公正
C.周人宗族血缘观念的消失D.周人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
2023-01-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周时期的金文族徽大多为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殷遗族氏标记。如图为西周金文族徽地域分布变化图。这一分布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A.青铜铭文逐渐走向普及化B.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瓦解
C.贵族阶层等级秩序的消融D.分封体制促进了族群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周初统治者把商代的"人神之礼"改造为"人际之礼",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理论,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出了合理的解释。这种变化表明
A.王权必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秩序B.统治者对国家兴衰原因认识深化
C.君主权威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D.儒家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标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大量的卜辞材料所表现的思想,乃是神灵为历史的主宰,神意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记载内容的不同,表明(     
A.天命神学在西周遭到普遍怀疑B.中国古代人神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C.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已经产生D.西周时期礼乐等级秩序开始形成
8 . 商周时期尊崇天命。但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如图所示)。这一变化说明周朝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
9 . 在君位继承方面,商朝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变化
A.受宗法观念影响B.主要目的是稳固政权
C.加强君权的需要D.实现了选贤任能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时期,“忠”是依附于“孝”的,臣对君可称“孝”,君对臣也可称“慈”,到了战国时期,“忠”与“孝”逐渐分离,“忠”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这种变化反映当时
A.宗法制度逐渐崩溃B.亲情伦理逐渐淡化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道德水平急速下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