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社会,同姓同宗的村落遍地皆是。烟火相连,比屋而居,虽家与家分炊,但统一血缘合成了巨大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形成,根源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禅让制
2 .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中的“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2018-04-08更新 | 521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 . 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
2017-07-04更新 | 762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发现甲骨文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2018-01-18更新 | 554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7 .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017-10-07更新 | 329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2016-11-27更新 | 291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2016-11-27更新 | 255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2016-11-27更新 | 259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