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元世宗初期,除了四个半固定的行省外,其余行省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其长官多为一至二人兼任,且带有中书省宰执衔。至元世宗末期,固定的行省逐渐增多,并实行了群官负责制,其宰执衔也逐渐被取缔。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保障了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C.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的形成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2)材料一、材料二中分别实行怎样的中央官制?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是如何“鉴秦设相之患”的?为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街,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在灭南宋过程中,行省在江南逐渐地方化。为了镇压反抗,尽快安定局势,行省必须集中权力,并保持设置的相对稳定。行省设置逐渐固定以后,元廷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以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省制形成的历程及体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中书省相比,元代中书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制的演变反映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
A.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B.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D.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7 . 《汉书》记载:“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此事从表面上看,宰相有侯爵在武帝前后都是一样的,但形式却发生了变化。武帝以前是爵位决定官秩,武帝以后是官秩决定爵位。官爵分离体现出
A.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威胁B.贵族政治得到了进步加强
C.君主专制集权加强D.君权和相权矛盾得以缓和
8 . 唐初,文人、士子入国学或州县学以从师问难的方式学习儒家典籍;唐高宗后,“进士不寻史籍,惟诵文策”,求学之风为之大变。这说明
A.儒家正统地位开始遭遇冲击B.选官政策变化影响求学之风
C.传统官方教育逐渐走向萧条D.知识分子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0-11-18更新 | 215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唐朝以前,谱牒一般都是官修,以定姓氏高下:唐朝开始私人自修家谱情况也很普遍,宋朝家谱逐渐普及和平民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九品中正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