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判断,东汉灵帝时
A.州牧是中央行政官职
B.地方监察体系进一步完善
C.州成为地方行政单位
D.国家管理体制有本质变化
3 .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夫为首封。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已复礼,勤劳思政,……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

——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

材料三   布达拉宫大事记



(1)概括材料一中武王“分封”对象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分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对隋文帝“治国”的评价。结合所学,从优化决策的角度指出唐初统治者实行的相关制度及其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布达拉宫经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形成的建筑特色。“重建白宫”得到了当时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扼要说明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②指出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依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保护和修缮布达拉宫的原因。
2021-04-14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流传着太多的民族团结故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清后,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统辖。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雍乾时期清廷几次派兵入藏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策动的叛乱,击退廓尔喀(尼泊尔一部落)入侵。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两名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乾隆年间,改革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分散西藏地方政府事权,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权力。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

材料三 拉萨布达拉宫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布达拉宫,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从红山宫到布达拉宫的演进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②从布达拉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看,布达拉宫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

——根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对西藏所采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藏自治区设立的时间,并简述西藏自治区是如何行使自治权的。
(3)根据材料三,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和清朝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指出布达拉宫所蕴含的主要文化内涵,并以布达拉宫的建筑元素予以说明。
2021-05-21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6 . 下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 .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

概况

隋朝

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

唐高宗时期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

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

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八股文定型。

清朝

光绪年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作答:①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密切关联。请你简述科举制对儒学和儒生的影响。②请你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
8 . 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引发“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三者观点都不全面,均无价值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爵位的论赐需经历“验首、论功”等一套严密的流程……发偏右的俑是一级爵公士;戴帻的俑,是二级爵上造,公土和上造爵级的俑数量较多;御手俑属三级爵簪袅,簪袅以上的爵位数量就相对减少;车右俑为四级爵不更;……司马俑为七级爵公大夫,戴冠,乘装饰华丽、有园形华盖、配备有钟、鼓的指挥车。

——摘编自陈孟东、卢桂兰《秦陵兵俑爵级考》

材料二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谐,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摘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三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摘自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现象所反映的制度,概述其积极作用,并据此概括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太学生入学和授官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概述太学的设立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个问题可供选择讨论:①简述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②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1977年邓小平在人才选拔和教育上采取的重大举措,并简要概述其历史意义。
2020-05-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