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官场首重门第。五代门第观念消退,王朝决策权掌握在一批靠个人能力上台的文吏型官僚手中,他们的“家世背景逐渐淡化而个人因素相对受到重视”。宋代文官普遍以个体形式入仕,官员个人的出身问题遂日渐凸显。南宋孝宗时,蔡幼学在殿试策论中写道:“文武之别,有出身、无出身之辨,在古盛时,未闻此法。”南宋中后期官员李曾伯在《谢潼漕请举》中亦云“盖官版虽登,尚以出身、无出身之异”。这反映出在当时官僚群体内部,“有无出身”是一条重要分界线。

──周佳《宋代科举政策背景下的“出身”含义变化》

材料二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心术坏而义理锢”,一批新人开始对科举制度展开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有人开始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建议,也有人开始对沿袭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进行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   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是孙中山选拔人才的标准。他说“当议员或官吏的人,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或者有甚么能干,才能胜任愉快的。”又说:“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当我们的公仆。”

——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制度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道咸以后科举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末年清政府对科举制“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日益瓦解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指出秦朝“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的制度设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元朝为弥补“地方权重之弊”所采取的措施。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行省制的积极意义。
2021-05-14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代在边疆管理上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形成的原因。
2020-12-0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平行班)
4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图并结合所学,请写出①②地区的行政区划名称。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0-06-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山河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以前王朝地方治理的不同点以及形成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多诶。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郡县制出现和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在何时?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019-10-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
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
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
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2022-04-26更新 | 991次组卷 | 3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88(35%)
名门望族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9(4%)
无记录可查者107(42%)
A.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B.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9 . 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2020-11-21更新 | 157次组卷 | 28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