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变得日益腐朽,此时消极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虽然更加放宽了参与资格,使得普通百姓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统治者为了维持固有的统治,实行严厉的文化思想柴铜政策,直接导致了科举制发展的逐渐僵化,导致其弊端丛生,对封建文人产生了极大的人性残害。

——摘编自樊宁《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对人性的残害》

材料二 科举制对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明确的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原则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使得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了现代文官考制度。最为肯定科举制增影响西方国家并直楼主张美国仿行的是美国在华传教士丁趋良博士(1827-1916年)。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度的原因。
2 .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A.参知政事B.三司使C.转运使D.通判人数
3 . 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
②“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④“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
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2020-06-29更新 | 360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1)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时“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汉景帝时“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汉武帝时“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据此可知汉朝地方政策(   
A.具有妥协性B.具有灵活性C.具有继承性D.具有全面性
2021-04-06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九江一中、吉安一中等)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A.汉初分封并未撼动郡县制地位B.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C.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D.汉高祖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汉的尚书官员通常不参与内朝议论国政、顾问,见于史料的,只有孔光任尚书令时,皇帝认为他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就让他参与各项事务。这一制度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C.防止吏治腐败D.保证决策时能集思广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2019-12-20更新 | 280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零班、培优、补习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3-04-01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负责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还有地方郡国的二千石官员。这一变化体现出
A.汉武帝有效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B.王国割据问题依然存在
C.地方官员完全受制于刺史
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2019-05-14更新 | 425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