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军师”,而到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反映了(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日益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匈奴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23-12-13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3 . 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2023-10-26更新 | 668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全成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宋代建国初期因袭唐代宰相独立判事使用堂帖的旧制,后宋太祖因“赵韩王在中书,权任颇重,故当时以谓堂帖势力重于敕命,寻有诏禁止”。宋太祖这一措施(  )
A.缓和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降低了朝廷的权威
C.导致中枢权力争夺的激烈D.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2023-10-24更新 | 63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贵州、广西、吉林、黑龙江、甘肃五省通用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
2023-08-26更新 | 1620次组卷 | 2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7 . 《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8 . 分析如表,关于秦汉时期“御史”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出处记载内容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高帝纪》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以职相监临
《汉书·朱博传》御史大夫昌(周昌)下相国,相国绑侯何(萧何)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A.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长官B.尚未设处理公务的固定场所
C.机构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D.监察权和行政权有一定交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41年,罗马取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夺取了地中海第一大岛西西里。为了弥补战争的巨大开销,罗马在西西里设立了第一个行省,并派驻总督进行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在行省中握有绝对的权力,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提供了便利条件。罗马对行省课征赋税,通常实行包税制。包税人按照合同预付税额,然后对行省居民加捐加税,甚至进行公开的敲诈勒索。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2607月,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行省逐渐成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府机构。据《元史》记载,行省权力较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通过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元朝统治者对行省实行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行省制和元朝行省制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