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0 道试题
1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 .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
2023-09-02更新 | 829次组卷 | 56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A.君主专制逐渐弱化B.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
C.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
4 . 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朝廷派往杭州担任通判。下列有关宋代通判这一官职说法正确的是(     
A.为地方各路最高长官B.统管地方的财政
C.负责各州赋税的收缴D.与知州彼此制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开始出现“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奉天阙”的使职差遣制度。到开元年间,使职人数增加一倍,所掌政务扩大到观察、转运、盐铁、度支、团练等,世人评价:“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这一变化说明了
A.行政效率的提高B.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化
C.君主专制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灵帝时,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     
A.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B.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
C.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D.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
7 . 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媪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2023-03-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而是为彻侯。”

《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用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创建的意义。
10 .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朝御外朝,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侍中掌控决策,位高权重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2023-02-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