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2024-03-19更新 | 569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西汉)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员,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在于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动。然而即使到宋明科举名额大为增加,也还是粥少僧多,竞走独木桥,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故唐太宗有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宁年间,枢密使文彦博提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与它相比,科举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士大夫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如何理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2022-05-26更新 | 1225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后期,建立御史台,由御史中丞担任长官,其他官员一概不得过问御史台的运作;东汉末年,御史中丞可以直通天子。这反映了
A.监察权的独立性增强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御史台成为决策中枢D.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2022-05-10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京杭大运河的变迁

材料   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隋唐时期、元代、清代)的大运河图。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运河图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2-05-07更新 | 477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汉武帝时张汤出任御史大夫后,“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财用情况﹐一直谈到傍晚,天子也忘记了吃饭。丞相空占相位,天下事情都取决于张汤”。这表明
A.御史大夫的职权有所扩大B.监察机构已兼有行政职能
C.丞相的行政权力被严重削弱D.内朝官员政务决策权增强
2022-04-18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2022-01-11更新 | 2217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检模拟历史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中书令为首的政事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作为宰相议事之所,而成为“参总庶务”的机关,中书令也成为掌握庶政的政务官。这表明唐代
A.皇权政治逐渐强化B.决策行政两权归一
C.中枢权力日趋衰落D.政府运行机制混乱
2021-11-14更新 | 47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六典》记述了唐代中央的集议制度。“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龙朔二年,唐高宗希望下诏规定天下僧人道士都要礼拜君亲,经过朝廷官员讨论表决,主张出家人致拜君亲的是354人,主张不拜君亲的有539人,最终唐高宗放弃了该主张。唐代这一制度
A.推动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使行政权与决策权开始分离
C.有利于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D.推动了三教并立局面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