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至明清行政区划的变迁

   

——据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朝廷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以“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这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20-09-18更新 | 6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北京海淀区高三下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其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和实行科举制
B.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D.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才录用的典范,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唐朝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诗赋、词章,策论即时务等。北宋王安石取消制举、明经等科,仅存进士一科,学校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评价标准就一遵于“朱子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程序

材料二 1689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撰文介绍,中国人所获三种科名含义与西方的博士、项士和学士相当,并称其为培养“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科举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19世纪中叶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行“政党分赃”,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员取舍。于接照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明显不足,英国于1853年率先进行官制改革,效仿科举制,但考试试题均为量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英国所建立的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考选制”,开启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变革之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确立现代文官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海峰《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科举制推行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19世纪中期以后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西传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2017-10-11更新 | 1581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16-17高二下·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2017-08-24更新 | 1604次组卷 | 22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矛湘,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二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室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材料三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的原因,谈谈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2017-06-04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