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0 道试题
1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015-04-17更新 | 441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科举制注重人文素养B.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
C.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D.科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2015-03-1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3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①古代君主一直注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明朝


②从秦朝至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秦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2014-11-12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富豪平民贫民
69.6%6%15.7%8.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5 . 下表反映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秦汉魏晋隋唐宋金
高层政区行省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路、府、州府、直隶州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姓名官职出身
萧何相国县吏
陈平丞相游士
周勃太尉吹鼓手
樊哙左丞相狗屠
灌婴太尉布贩

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
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
7 .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
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
地区五代北宋南宋
北方小计4062861451110
南方小计1710277427888

(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
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
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013-11-26更新 | 978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春秋槜李
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三国改由拳为禾兴,后改称嘉兴
五代十国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后改为秀州府
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
南宋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后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明朝…… ……

A.郡县的行政区划开始于秦朝
B.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州的区划
C.宋元时期的郡府军司行政级别相同
D.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三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典型代表意义
深圳、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青岛、大连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