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5 道试题
1 .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2023-11-09更新 | 228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14%出身于寒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有601 名中榜进士的详细情况,其中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这说明唐宋时期科举制(     
A.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B.推动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
C.促使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拓宽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
3 . 下图是汉代郡国守相(郡守和国相)中军功受益阶层的占有率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朝(     
A.统治政策调整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实现了大一统D.政府推行重文轻武
4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11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
秦汉郡县制郡——县二级制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二级制
东汉末期: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辽宋、金州(府)县制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省县制省——路——县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图,从图中提取关于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
7 . 元朝行省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权,但有专家认为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8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作者意在强调行省制(     
A.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与郡县制有本质的区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密,除仍实行宋明时期的弥封、誊录之外,还增加了复试制度与磨勘试卷环节,此外对于科场舞弊者亦是严加惩处。这些做法(     
A.扩大了统治基础B.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
C.实现了社会公平D.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
10 . 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