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监察百官之职
B.审议决策之权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2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2022-02-28更新 | 7937次组卷 | 5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元代枢密院处理军务时,“每事与中书省共议,然后奏闻”,而皇帝大多不愿意亲自处理政务,甚至“溺于娱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元代
A.中书省职权与唐一致B.宰相的权力大大加强
C.皇帝的权力严重受限D.枢密院职责有所改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但在继承的同时,还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他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然而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到汉武帝时,才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威仪,并走向了顶峰。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一人。但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以后,刺史制度并没有一直按照武帝设计的模式运转,而是逐渐发生演变,见图4(①表是武帝设立刺史前的情况,②表是设立刺史后的情况,③表是东汉末的情况。箭头代表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刺史作为监察官,它的职权仅在监察。当它作为行政长官时,职权无疑是要扩大到许多方面。


——摘编自薛军力《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及"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强化完善汉帝国的政治举措'并对材料二中图示现象作一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8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0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2019-09-22更新 | 467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等八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历史卷
10 . 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