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023-11-04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2022-12-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2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快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材料三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时期的政治状况

时期政治状况
秦末秦始皇大兴土木,漠视民生,迷信严刑峻法;农民起义频发;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党锢之祸”;张角等发动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西晋后期晋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宫廷政变,导致“八王之乱”;天灾频发,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此起彼伏。
唐末五代十国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政局不稳,内乱频作;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北方民族南下,政权更选频繁;昏庸、残暴之主比比皆是。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写出该时期,并简要说明造成其政局动荡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于藩镇,唐时业已跋扈不堪,五代时,更不必说了。……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其权。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宋南方发生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2023-01-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0到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他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系文字。

——摘编自王峰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奷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示例: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7 . 中国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述。
2022-01-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84年,朱元璋命礼部制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正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义、经义、论、判诏、经史时务策等多项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

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原因。
10 . (改编题)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哪两种地方政治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怎样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