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设置及职权情况。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3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
6 .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2019-01-30更新 | 2784次组卷 | 42卷引用:云南省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过DNA检测和历史考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相关史料和文件中所描述的曹操身世应只是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杜撰行为。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
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B.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C.出身门第决定了政治前途D.孝廉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以降,开始“家天下”。《周书泰誓上》云“官人以世”。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至西周时期进入鼎盛。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采邑与官职相关联,前者为“世禄”,后者是“世卿”或称“仕者世禄”。到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朝秦楚,茬中国而抚四夷”,采用新的选官办法,过去那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袭政治逐步被否定。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真正的官员选拔的框架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搭起的。战国时期,列国根据“建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官吏,进退贤愚。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臻于完善,走向成熟。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显著特点,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组织管理的。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世官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以来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D.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