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3 道试题
1 .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2023-11-09更新 | 227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知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南人多买虾之细者,生切绰菜兰香蓼等,用浓酱醋先泼活虾,盖以生菜,以热釜覆其上;就口跑出,亦有跑出醋碟者,谓之虾生。岭南西道,鄙俚重之,以为异馔也。”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哪-朝代的历史(     
A.西晋B.唐朝C.宋朝D.元朝
2023-10-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三十年(1397年),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纵观明代的历次科举,南方都是占绝对优势。据统计,明朝各科状元共89人,其中南方籍的75人,占总数的84.3%,北方籍13人,中卷地区籍的只1人。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中记载了明仁宗在洪熙元年和杨士奇有一段关于科举取士的对话。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其外出“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惑奋兴起。”

——摘编自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历次科举南方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杨士奇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士奇的主张进行评价。
2023-02-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2023-02-16更新 | 168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重点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2023-02-03更新 | 404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定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贯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专时,晁错上《削潘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

——演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


(1)贾谊和晁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
(3)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内容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B.唯才是举C.打击贵族D.程序严密
9 . 据如表内容可推知(     
东汉和曹魏时期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
时段大族小族平民合计
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
东汉(196~219)3829.01914.57456.5131
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
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

A.政府官员来源广泛B.统治阶层日趋固化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D.选官制度日渐完善
2022-12-1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唐朝柳宗元(773~819年)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的这一论述(     
A.具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说明郡县与分封各有优劣D.旨在彰显秦朝历史功绩
2022-12-1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