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2 . 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2019-03-12更新 | 3124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受德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最终因得到商王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未确立
D.纣之母对于王位继承拥有很大发言权
4 . 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据此可知
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
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
D.甲骨文卜辞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
5 . 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7 .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018-06-09更新 | 13272次组卷 | 14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8 . 王国维先生认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未完全确立
B.统治秩序混乱
C.王位世袭制激化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
A.王权失去神权色彩B.天命观被彻底否定C.治国渐趋理性务实D.敬德决定国家兴衰
2018-04-24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
A.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
C.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D.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